帶有「風味」的英文用法

在英文裡有許多和吃與食物有關的片語,使用起來往往能為文章添加不少"風味"!

今天讓我們來認識這些常用的片語及字彙希,望同學們能開始使用在自己的寫作或會話中

根據美國教育部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的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必須至少暴露17次在新字彙之後才能將其內化.

當然,前提是內化必須在搭配前後文及其前後脈絡下 (in the context) 進行背誦才會有效. 千萬不要落入了流傳已久"背字典"的巢臼; 廣讀與使用才是學習背誦字彙或片語的不二王道.

現在讓我們來介紹今天的食物主題片語吧!

1. cream of the crop 出類拔萃的  (直譯: 最上面的奶油)
I’ve read his application, and of all the candidates we have, definitely he is the cream of the crop.
我看過他的履歷,無疑的他是所有應徵者中最出類拔萃的。

cream

2. go on a binge 毫無節制的做某件事 (直譯: 不停地吃喝)
– to eat or do too much of something

Jason went on a binge and ate too much ice cream.
Jason 不知節制的狂吃冰淇淋。

I only binge watch those TV series that matter.
我日以繼夜的一集接著一集,看著我愛的電視影集。

binge watching

3. acquire a taste for (something)  (直譯: 後天養成的品味)
– to develop a liking for some kind of food or drink or something else

jazz

My friend Jason has recently acquired a taste for Jazz and stinky tofu.
我的朋友Jason最近養成了聽爵士樂,還有吃臭豆腐的嗜好。

stinky tofu

4. carrot and stick 恩威並施 (直譯: 蘿蔔與棍子)
– the reward for someone to do what you want or the punishment if they do not do what you want

Our teacher took a carrot-and-stick approach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often not turning in their homework.
我們老師對那些不交功課的同學,想出了個恩威並施的方法處制他們。

Carrot_Stick

5. have bigger fish to fry 還有更要緊的事要辦 (直譯: 有更大塊的魚排要炸)
– to have mor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fishandchip

I have bigger fish to fry so I really can’t talk right now.
我有要事纏身,先不跟你多說了。IMG_7707

6. icing on the cake 錦上添花 (直譯: 蛋糕上的糖霜)
– something that makes a good situation or activity even better

icing-a-cake3

With billions of fortune he lately inherited, winning a lottery is only icing on the cake.
就他最近所得到數十億的遺產相比,贏了樂透實在是沒得比。

6. in a nutshell 簡而言之,一言以蔽之 (直譯: 在小核果殼中)
– briefly, in a few words

In a nutshell, the government’s budget plan is a showcase of how incompetent those politician are. Not to mention their arrogant attitude shown on zero tolerance toward constructional criticism is so pathetically self-serving.
總而言之,政府的預算計畫正顯示出這些政客是多麼的無能,更不用說他們對建設性批評零容忍的自大是可悲的圖利自己。

看故事學單字,事半功倍

很多家長都在問,對亞洲小朋友來說,英語應該怎麼學?

英語對東亞人(中、日、韓)而言是更困難的,西方人(包括英德法西葡,甚至印度)都使用印歐語系,使用拼音文字,東方卻是漢語系,使用表意文字。他們習慣的發音方式接近,而漢語只能看一個字背一個字。

有些外籍英文老師認為,文法不需要特別教、單字不需要特別背,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在全英語的環境中成長,連思想、生活都用英語,當然自然而然就學起來了。

有些家長卻表示,小朋友單字背的太少,文法沒有特別教的話,小朋友就搞不懂過去式是什麼了。

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驗證和討論。

廣讀還是不敗法則

其實教文法是對的,不教也是對的,因為背字彙、學文法對亞洲學生而言是「必要之惡」,只是單字要有效率的記憶,不需要脫離文本來背,如果單獨背單字,效果是事倍功半,如果跟著閱讀一起學習,單字會更容易記憶。如果我們不想要特別去學文法,而只是從閱讀中學得文法,則我們更需要非常大量的閱讀。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學過中文文法,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練習了千千萬萬遍。

過去PEI一向強調閱讀(reading)的重要,因為廣泛的閱讀可以多方面地增強語文,同時訓練表達與組織能力。洪蘭教授也在商業週刊的專欄中提到,廣泛的閱讀從大腦和記憶的研究來看確實效果較好,因為常用字記得較熟,而生字反覆在不同情境下出現,就可以透過內隱的學習法而得之,就不會出現「天黑了,爸爸陸陸續續回來了」這樣的句子。

出現的頻率,活化的強弱,兩者可以決定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度。廣讀正可以同時加強這兩件事。一個單獨出現的生字不如在文章中出現時記得牢,因為故事內容提供更多提取線索。

如何讀一個英文故事?

洪蘭也指出,大腦有自動組織、歸類的功能,所以廣讀時會幫助相同類別的字組織在一起。最忌一直停下來查生字,因為它會打斷閱讀的樂趣。

學英文不要一直查生字,最好是先瀏覽一遍,試著把大意抓出來,如果其中有生字,試著猜出這個生字的意思,如果某個生字一直出現,它就是key word,就是常用字,就需要特別去查字典記憶了。

閱讀不是課堂中的事情,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學期只讀一本課本是絕對不夠的,要讓孩子學好中文或英文,現在就讓他拿起一本書,快樂地當個愛書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