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發性學習單字

學習英文單字,能不能像一般學習母語用「偶發性學習」,或 ‘incidental learning’ 來累積內化常用的片語句型字彙甚至文法邏輯⋯?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上帝在七天內開天闢地,我們要做到學習果效,這「偶發」也至少要發生七次以上呦⋯⋯😅

認知心理學家Lawrence W. Barsalou主張,在學習任何語言時,我們都需要藉由情境 ‘context’ 的輔助,才能賦予語言意義。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如何學會中文的,絕對不是刻意抱著故事書或「四書五經」,去記憶那些與我們毫不相干的文句;我們會先學與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字,例如爸爸、媽媽、吃飯或喝水。

因為我們幾乎天天都會聽到這些字,也不斷地連結這些字所代表的形象,並且重複使用;因此我們漸漸知道如何使用它們。

看到其中的關鍵了嗎?學習英語單字的過程也是一樣的:要將學習標的物帶入情境中一同學習,這也是偶發性學習的奧妙之處。因為你會在學習單字的過程中,與其不斷背誦一連串毫無連結的單字,反藉課文或報章雜誌、電影、歌曲所創造的各種情境學習,真正理解並學會使用它們,上完一課之後就不知不覺將好多資訊內化成自己的長期記憶。

想體驗「偶發性學習」的樂趣、找回你學習的動機嗎?快來參加PEI太平洋英語課程體會箇中滋味奧祕。

恭喜國中一年級Zoey同學高分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

在94%考生的年紀都比自己年長,歷年口說與寫作的通過率不到31%,再加上聽說讀寫四項必須在一日之內完成,我們的鈺珊同學,考GEPT中高級前有著高於平常的期待。

但是這一切高規格要求,在鈺珊同學日常勤奮練習,上課用心聽講,以及有紀律的制定學習計畫下,困難最終都能迎刃而解。

在此恭喜本班林鈺珊Zoey同學,以國中一年級的身份,越級挑戰全民英檢GEPT中高級一日考,聽說讀寫均高分通過,成功取得認證。

當英文翻譯要將跨文化的差異元素納入思考時

當英文翻譯要將跨文化的差異元素納入思考時

當英文翻譯要將跨文化的差異元素納入思考時

108指考剛考完,大家關心的英文試題中,出現了「亮點」、也就是那最後兩小題翻譯。

這是教育史上倒數第三次的指考,(民國111年就不再辦了) 。有什麼樣的突破,能為未來的測驗和教學帶出另一個新的方向?

108年翻譯題是學測指考有史以來,無法直接從中文原句辨識出要套哪個確切句型、片語、甚至單字來翻的句子。

換句話說,要能思考中英文之間文意的應對適切性 而非用中文套英文句型+片語+字彙,才能答題成功。

以第一句來看,請參考下圖,若直接將單字買氣 (要如何翻呢? popularity, 或sales?就行了嗎)或自創如 “sales demand" or “sales ambiance…" 等套入, 只是畫蛇添足。

再次強調,「跨文化之間文意的應對特性。」不是把字面上的每個中文字翻到就對了。翻譯要注意信雅達- 準確的理解,恰當的表達。

心法則是:在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後,進行適當的本地化翻譯,為中文讀者掃除語言文化的障礙的翻譯。

在此前提下”sales”可以翻成買氣;大多同學卻認為「買氣」這字絕不會這麼簡單,「慘了!我一定沒背到這個字等等⋯」的OS就不斷跑出來,反把單純的事弄複雜了。

架設句子結構

主詞為"創意布條," “creative ad banners," 動詞 “have recently become" (最近成了)一個 “an effective marketing tool" 有效的廣告工具,

至於創意布條的功用為何? (刺激stimulating) sales (買氣)in night market. (在夜市)

整句為: Creative ad banners have recently become an effective marketing tool stimulating sales in night market.

第二句會再次用到主詞「創意布條」,但主詞要切成三等份; 第一是看似無意義的布條”Some may seem meaningless," 但but all (這裡包含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布條)are attention grabbing (都能引人注目的), with some eliciting (誘出反應) knowing (會意的、心照不宣的笑)smiles.

Some may seem meaningless, but all are attention grabbing with some eliciting knowing smiles.

這樣的題型要如何攻破呢? 就要靠常常寫文章並且要讓專業的老師(不是助教)來修改;改的越多進步越快呦!

#108年英文指考翻譯解析

#PEI太平洋英語

#探索英文發現世界

#讀書尤忌死背實力增強所有考試都能入囊中袋

#作文改得多進步的多同時也要選人改卷

 

當全民英檢轉變成類雅思時: 論108課綱以英文素養 (language literacy) 導向的新學習趨勢 

即將在108年實行的課綱,在英文教學上最大的不同與特色如下:
強調課程內容的5C: Communication 溝通 Collaboration 團隊精神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批判性思考能力, Creativity 創意 & Complex Problem Solving複雜問題的處理能力

這也呼應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在 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閱讀能力素養評量中,該展現的幾項特質:

1. Locate information 能夠找出資訊
2. Understand 理解分析資訊
3. Evaluate and Reflect 評估及反思 (總稱為認知的策略)

若讀者能先對照附圖來比較一下,會發現出題的邏輯與上述的閱讀素養特質是完全吻合的。

GEPTVSIELTS

上述的一切, 當然與PEI行之有年的十二年一貫英文教學相吻合, 也就是追求global excellence,或培養具跨國性的卓越語言與溝通能力。

若要評估上述的能力與條件是否具備, 除了國外的考試如雅思 IELTS, TOEFL iBT 外,很高興的看到國內的全民英檢 GEPT 也將往這條道路上邁進。

以下附上 GEPT 未來的可能題型與現行雅思的對比,雖然在要求的字數上,閱讀理解的速度與深度上,這兩種考試尚無法放在同一天枰而相比較,但是在趨勢上,很高興能看到國內最大規模的語文檢定考試,能鼓勵拋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的傳統思維,不再猛往文法規則裡面不知緣由的鑽,而拋棄不看整體前後文(out of context) 來解析。

早該調整英文的學習方法

學習英文一定要從能唸的通順 (fluency) 開始,若能涉略廣讀各類文體題材更佳;聽力練習上多聽各種口音、年紀、種族、還有題材的談話,並能習慣其差異;口說得一定要模仿所聽到的,換成自己的話開口發聲;多找機會把文法的造句,與其振筆疾書,不如改用對話說出,保證學習印象會更深刻。想想上次口說中用到與過去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態是什麼時候了?關係代名詞子句當形容詞呢?

我們被踏不出國門的英文困住已經有了四十多年了,大家被莫須有的KK音標,被五千單、七千單、迪克生片語,及背不完的文法公式繞的團團轉, 諸不知很多同學在小四之後就很少開口唸英文, 更遑論透過聽說讀寫英文來溝通。 難怪單字累積不易呀!最多衝到五千字就再也上不去了 (請別忘記英文是一個有著約二十萬字彙的語言,您真的想要全部背下來嗎?) 透過聽說讀寫吸收並能活用出來才是正解。

在追求卓越的當下, 請大家用有效率的方法做起。GEPT 已開響了正確英文學習觀念的第一炮,舊式英文學習法,就讓它隨著95/99課綱留在歷史的過去吧。

#108課綱英文
#自然發音一定要學好單字就能不斷到頂累積到老
#文法要學好廣讀不能少
#抽象的批判性思考更是要從少小開始做好
#選擇PEI太平洋英語英語學的輕鬆沒有煩惱
#當然過人的努力不能少
#GEPT全民英檢

如何增加英文素養?

今年學測的國文考題中,出了以解讀歌詞內容的閱讀測驗,結果除了學生外更考倒了寫詞的人。

無獨有偶的,近日在美國也有個詩人,其作品被德州大考選出,一樣也發生被題目給考倒的窘境。(以下為美國洛杉磯時報的報導原文連結,文章名為: Poet stumped by standardized test questions about her own poem)

https://www.latimes.com/books/jacketcopy/la-et-jc-texas-poem-puzzle-20170109-story.html?fbclid=IwAR0yNQSHGnJ8PmOVLLa0SrxXQ620ad2zXle-uwHHJM6P1HPH6pNWqc5MalQ

這倒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 是否標準化測驗壓縮了我們想像創意的空間? 抽象事物如詩、美術會是該測驗的死穴?

標準化測驗的存廢優劣爭議從沒間斷,但要教育我們下一代具備比通過標準化測驗更深層的能力;在眾說紛紜間,獨排眾議,並找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以非典型的方式完成之。 這才是21世紀的學生所該學習具備的能力典範。

批判性思考的訓練絕不容易。在PEI太平洋英語,老師在課堂上會鼓勵同學,把課文調個方向、主客易位來思考,讓同學從不同維度來思辨相同的事, 是否能有不同的答案或想出更多的問題?跨學課組織能力的鍛鍊,更是日常必備,讀完課文老師一定要求同學分析出大綱主旨,追求真正深入了解,並與近期所學過的相關內容進行斜槓超連結。

我們可以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學習各科目的方法,尤其是語文類、中英文的學習絕對不能脫離文化、國際關係、科學、文學、史地等脈絡,若只靠剩下的單字文法所建構的二次元空間,那會是多麼無趣的海市蜃樓呀。

#廣讀朗讀還要思考單字才有可能會用得多記得多
#文法句型翻譯若無一定的閱讀素養是絕對學不通
#超越108課綱的教學方法english in context 2english in context3literacy in context

狂賀!! 佳績快報!!

恭喜本班曾伯雅同學大學學測英文獲得15級分! 吳承印同學英文獲得14級分,黃子軒同學學測英文14級分!!

恭喜我們趙適壹同學,在多益測驗中取得900分的黃金證書, 並高分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複試取得認證證書。在此恭喜各位同學!

boyaa newMark Huang Portrait

Shiyi

MainTitle_01

gepttoeic_logo

想一次學好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參加寒假「寫作+口語自我表達課程」就對了!

本課程運用過程教學法(Process Approach),把作文的起承轉合、與簡報的表達技巧,用心智圖把觀念解構與建構組織做巧妙的結合,傳授學生最有效陳述日常生活經驗、與表達各類主題意見的口語能力和寫作技巧。

Hand drawing a black process diagam

 

透過語言學家專業設計的溝通式練習,從寫作腦力激盪到實際簡報演說,課程設計活潑討喜。特別針對台灣學生對英文作文與口語簡報的恐懼、介紹一系列能忠實反應生活所需、但仍充滿挑戰性與課堂活動貼近的字彙文法,激發學生興趣與信心;以往只敢一對一會話的學生,也能走出教室,面對較多聽眾對於不同議題用英語作完整的意見陳述表達。

課程對象:CEFR A2 – B2的學生 (通過劍橋KET以上或全民英檢初級以上的同學)

時間:2017年二月二日到九日 每天的下午四點半到六點半

詳情請洽太平洋英語 02-2927-9338

Iris PresentationLance Presentation

劍橋中高級FCE英文檢定與大學指考之難度差異比較

一般英語學習者往往忽略了準備英語認證或考試會對學習產生的「回流效應」,也就是說,考試領導教學;測驗如何考,學生就會如何學英文。一個英文測驗的內容或題型如果重視生活的實際使用,便會加速學生培養在生活中使用英文能力;反之,如果一個測驗在內容選材和題型設計上都和生活中運用英文的方式有所出入時,學生便較難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獲益,便會產生成績達到了,還要另外上會話寫作班加強實用英文的窘境。

而Main Suite 劍橋主流英語測驗的使命,在於協助學習者經由準備認證考試的過程中,鍛錬真正使用英文的能力。聽、說、讀、寫皆包含在Main Suite 認證測驗項目之中,測驗內包括社交、旅遊、就學及職場中所需之實用英語。學習者若能以Main Suite劍橋主流英語認證的測驗項目為目標來學習英文,便能紮實地培養實際生活中所需要的各類英語技能,即使在研讀準備之後選擇不參加認證考試,都無法抺煞已經純熟的英語能力!

在本班學生溫育珊與王以慬以小學六年級的年紀就通過劍橋中高級FCE, 或等於歐盟CEFR B2高階級之際, 我們來為各位介紹這項測驗與台灣大學指考的異同。

考試內容

FCE – 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 for school 劍橋主流中高級英語認證

相對於全民英檢中高級所代表的英語能力,證明英語能力已達中等程度,也是工商業及教育機構廣泛認可,在職場及教育環境丨一般人應當具有的最低語言程度。達到此程度者,能在特定情境中有效地應用語言。例如:在會議中能對特定議題提供意見,對一般辯論能得心應手。

內容大致上分成五個部份:

試卷1 閱讀測驗 1小時/試卷2 寫作測驗 1小時20分鐘

試卷3 英語用法測驗 45分鐘/試卷4 聽力測驗 大約40分鐘/試卷5 口語測驗 每對考生14分鐘

與大學指考的比較

大學指考的考試內容分為

1.詞彙題/2.英語用法相關題型:綜合測驗、克漏字

3.閱讀測驗/4.中翻英/5.作文/6. 聽力

和FCE比較起來,大學指考只注重聽、說、讀、寫中「讀」的能力,其中又較重視詞彙和文法的測驗,文意閱讀的部分占分較少;寫的能力雖然有測驗到,但份量與測驗時間卻遠少於FCE。翻譯測驗是唯一多數英檢測驗不會碰觸的範圍,除此之外,指考雖然會考聽力,但程度仍然比不上FCE。在這種大趨勢下,準備大學指考的考生自然不會重視聽和說的能力,雖然在閱讀部分的強度相當於FCE,但整體英文程度仍然不足

前幾頁是考題的縮圖,兩者的閱讀測驗做初步的比較後,FCE的考題不僅文章長度較長,題型也較多元化。就內容的部份FCE比較白話,應用性較佳,不像指考閱讀測驗,比較像正式的學術文章。用字方面指考偏難,專有名詞較多。

FCE與指考閱讀長度差異比較

FCE閱讀

fce-reading-full-test-teacher-handbook-08-1-638

指考閱讀測驗長度

指考

以下是FCE試卷和指考題目的細部比較

FCE 閱讀測驗第一題的第一段

Jamie tried to ignore the shouts from the spectators, urging the plays on. Across the squash court, Danny Powell glared back at him. But there was an el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Danny’s. His arrogance had gone- the first two games had at least knocked that a bit- but having fought back with aggression to two games all , he clearly felt he was in with a chance of taking the match.

指考 閱讀測驗 第四篇文章 第一段

Doctor of Philosophy, usually abbreviated as PhD or Ph.D., is an advanced academic degree awarded by universities. The first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was awarded in Paris in 1150, but the degree did not acquire its modern status until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he doctorate of philosophy as it exists today originated at Humboldt University. The German practice was later adopted by American and Canadian universities, eventually becoming common in large parts of the world in the 20th century.

 

FCE和大學指考文章的檢定度類似,但可以發現指考的生字在文中多半會有解釋,例如第一句整句就在介紹Philosophy的意思。這種現象往往會演變成考高分的技巧,只要能掌握少數的字詞也能夠答題,造成英文程度不足,透過訓練指考卻可以拿到好成積的現象。

FCE就比較不會有這種問題,語言程度到一定水準才可以通過下一個階段的檢定,必竟學語言沒有捷徑

在寫作的部分,今年指考還是維持一定的模式,簡單的敘述一下題目後寫一篇短文

FCE的寫作測驗也是以短文為主,但題目數明顯多出很多,共5題。題目的敘述是英語,不單是測驗作文,也測驗受測者回答、應對、創作和書作的能力。

概括而論,FCE主流英語認證是全面性的英文能力檢定,大學指考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文法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也不比FCE的題目來的多元活潑。通過主流英語認證的學生,大學指考成積一定在水準之上;大學指考成積好的學生,卻不一定可以通過主流英語認證。希望透過本文,讓讀者了解其中的差別。

2/24 英文樂活風 講座紀錄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PEI太平洋英語舉辦了第一場英文學習講座,期望以嶄新的觀點與見解,讓家長與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之外,亦能更了解PEI的教學架構與理想。

圖片

此次的主題為「英文樂活風:六個不藏私的英文學習撇步」,於二月24日晚間七點準時舉行。主講者楊主任首先談到時下的職場趨勢,與台灣英文學習的普遍迷思。在重表達、口說的考試與職場趨勢下,英文已不再是死背單字與文法就能駕馭的語言工具。學生需要具備的是對英語文化的敏感度,並將學習與生活上的各個面向實際結合,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找到著力點持之以恆。而PEI的課程設計以多角化的架構,打造全方位的學習模式與生活體驗。

理解力是學好英文最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楊主任介紹在閱讀上的兩大指標—「閱讀技巧」與「閱讀策略」,前者包括了解角色、劇情的起承轉合、畫作與圖表的輔助說明、故事結構、作者意圖、因果關係、結論與概論、求同取異、主旨與細節的認知;後者則關於推論與推測、質疑、分析評估、摘要、圖像視覺化、以及事實與意見的技巧運用。

在背景與學習策略的鋪陳之後,講座內容帶向今日的主題—六大英文樂活學習撇步。首先是「風格創意」的重要:西方社會非常重視個體的意見表達,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較為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容易對事物養成一套獨立的思考脈絡。反之東方社會的表述則普遍較為客觀迂迴,較缺少個人特質。而英文尤其是一門需要創意的語言。為此,PEI太平洋英語採用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的教學方式,透過舉一反三、同義字與反義字等技巧,鼓勵學生在個體或團體上的思考表達。另外,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採圖誌式的概念,以線條、圖形與符號等各方式將訊息摘要下來,讓學生能更自由的發揮聯想與組織能力,培養全腦思考的多元功能。

How-to-create-a-mind-map-mindmap

在語言的表達上,引經據典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優質工具,此即為「經典」的重要。適當的引用能增添文采與表達的準確程度,無論在西方或東方的語言表達中皆是很重要的一項技巧。楊主任舉了「Achilles’ heel」(致命傷)與「Odyssey」(遊歷)的兩個希臘神話典故,指出透過廣泛的閱讀學習這些典故,充分了解英文文化特徵與表現形式,才能真正讀懂外國人的英語。

achilies

800px-Odysseus_And_Nausicaä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3725

PEI太平洋英語堅信樂在學習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樂趣」的重要。學習不應只是一昧的應和考試與職場等外在需求,而成為強迫被動性的過程。PEI鼓勵學生以融入生活各項活動的方式親近英文,包括訂閱臉書上的CNN新聞或電影預告等粉絲頁、在iTune上觀賞TED、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與影集等,甚至玩線上遊戲也能認識美國大兵。除了增添生活的樂趣,更能增廣見聞,提升英文能力,是非常值得好好運用在生活中的學習管道。

「藝術」的重要想必是大家較無法與英文做聯想的一環。但無論是西洋繪畫的黃金比例、空間感與結構感,或是代表西方文化精華的歌劇劇本的語言結構,都可與英文的文字架構相比擬。甚至是審美的十大定律都可以應用在語文的優劣判斷上:反覆、漸層、對稱、平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一致性與簡約。語言與藝術的交會自古以來便有深切的關係,因此PEI深信,陶冶藝術涵養必也能增進語文的基礎。

為此,PEI特別策劃了暑期的藝術剪紙工作坊。我們邀請到知名的英國藝術家Tim Budden帶領PEI的學生加入剪紙的創作天地。Tim Budden是英國威爾斯人,來台定居已有十年多,對台灣的文化非常熟悉。他以代表中國東方文化精華的剪紙為媒材創作,擁有豐富的展覽資歷,其中更獲知名英國品牌Twining之邀請創作,自去年底舉行一系列北中南的展覽。Tim的作品有傳統古典的剪紙風,也有細膩雅致的單色作品,近期創作色彩炫麗繽紛的作品更廣受歡迎。除了專注於創作之外,Tim更是資歷豐富的工作坊老師,在當代藝術館與文化大學推廣部皆有任教。此次於夏天的剪紙工作坊,除了讓學生親身的體驗藝術創作之外,更是快樂學習英語的好機會,值得大家好好期待一番!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講座中繼續介紹第五個學習重點:「接軌時事」的重要。身處在訊息發達的時代,面對大量的英文資訊,我們需要流暢的閱讀與聽力快速的吸收,並流利的以英文討論各類熱門的時下話題。因此習慣性的聆聽國際新聞是必要的學習途徑,PEI在教學中也特別強調這一個面向,英文新聞是必要的課程內容之一。

最後一個學習重點是「模仿」的重要。如同畫家在一開始會反覆的臨摹重要作品以增進技法一般,模仿在英語的學習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功力。PEI提出的模仿對象包括:看電影與影集,配合情境反覆觀看,試著熟記對白,再於生活中適當的情境運用出來。此外,跟讀(Shadowing)也是個重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跟著CD朗讀一次,熟悉原文語句後,再重複播放CD,並跟著說話者說出的每一個字,如此反覆練習到幾乎能與說話者同步說話為止。

講座的最後,我們邀請到本屆的高三同學林宣佑,為大家分享並見證在PEI的學習過程。今年她在四項考試上獲得了極優異的成績,包括:多益945分、托福ITP 607分、學測15滿級分,與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複試通過。宣佑在小六加入PEI的學習行列直到高三,在多年PEI的教學方式帶領下,搭配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出極佳的英語能力。PEI希望藉由邀請學生親身的分享,讓家長與學生了解到教學理念的應用與成果,進而彼此相輔相成,讓英語學習成為成長的路上一趟快樂恆久的旅程。

 圖片

圖片

除了林宣佑同學獲得優異的成績之外,本班的蕭嬙同學與鄭雅文同學英文也榮獲14級分的榮耀,成績占全國考生的前百分之八。

這幾位同學都是自小學起在本班就讀,平時一路在各種大小戰役中過關斬將,不僅在代表測驗英文廣度的TOEIC多益考到945分,全民英檢中高級,代表英文深度的TOEFL ITP 更達到歐盟英文程度的C1等級, 再再證明了本班的教學紮實訓練讓學生們能在不同的環境嚴苛需求下都能輕鬆展現出實力,讀出超過一般人數倍的深厚實力。

語言學習與邏輯數學能力的關係 (中英文大不同)

不同的語言在先天上有著不同的特性。如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英文字彙,可透過套用六大發音原理就可輕鬆唸出;英文中的字根、字首還有字尾變化組合的邏輯性可讓人輕易解讀出單字的意義而無須背誦。其可排列組合的特性更讓語言使用者從潛意識中就具備了學習分支分類處理法的邏輯能力。換言之,就學習科學與訓練邏輯推理上,英文使用者是可以佔到先天上的優勢,而中文在這面向上似乎較無著力點。

但在學數學這方面就不同了。

根據法國數學家Stanislas Dehaene的"The Number Sense"ㄧ書中指出,中文數字排序上的邏輯性和讀音簡易特性,讓中文使用者在數字記憶和計算上較英文系 (包括德、法語)國家人民來的快速。

這或許可解釋為何我們出國旅遊時,看見老外簡單的找錢都能算的滿頭是汗還不見的正確的原因。

回想起當初在進行數學教改時,主事者似乎並沒有從語言的根本差異上去思考,就把硬生生的把符合英文邏輯的「建構式數學」 (現早已證明失敗) 植入進來。就像是用英文的邏輯學數學,反而把中文本身在數學上的優勢給拋在一旁。著實可惜。

要培養競爭力,徹底有效的學習中文加英文,絕對是可以讓我們的下ㄧ代在起跑點上大幅贏過老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