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歲之牆
十年前的學童學習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單向的傳統授課,雖然灌注許多知識在孩子的腦袋,但卻同時磨滅了孩子的想像力。
這個現象不料也發生在一些上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身上,根據李佩芬博士的研究發現,全美語幼稚園孩子在學前英語表現有顯著的成長,但在小學之後的進步則相當有限。
日本的學習現況正是在四年級至五年級階段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增加一倍;調查顯示這些小孩對於四、五年級所學的內容無法清楚理解。
原因之一是小學的課程內容從四、五年級開始變難、變抽象了!
台灣的教改進行了十年,雖然在教學方法上一直求新求變,但課程內容中的抽象思考部份可能某種程度的被移除了。
東京大學的佐藤教授認為:抽象能力的培養,除了是學習將抽象的內容一般化外,更要有具體化的能力。抽象化的過程是要和具體的學習內容同時並進。孩子的學習須要複雜的心智能力來處理問題;問題愈能持續深入就越能鍛鍊學習者。
真正能幫助孩子跨越學習關卡的是思考能力,而思
考力的基礎則在語言能力加上想像力!
佐藤學教授進一步說明:語言能力所以和思考能力
相關,是因為語言能力指的是能理解語言內容的意
義與關係。
語言能力好的小孩與無法充分理解語言意義與關係
的小孩,彼此之間表現在思考能力上的差異非常
大,而這也會影響至數學的學習。我們都知道算數
等理科的學習,相較於語言似乎更強調探索、思考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前面提到思考力是語言能力加
上想像力,為什麼語言能力也與算數的學習有關
連?實際上因為我們在思考時使用的是語言,如果
不使用語言,我們是無法思考的,特別是而須做抽
象的探索 、思辨能力時。語言能力也包含:
一個人具有多大的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能力,以
及能用語言將抽象概念表達成具體意象的能力。
美語的教學中應更深入理解互動學習的意義,「會」與「了解」是不一樣的;如果孩子無法了解對方與自己的問題之間不同的角度,使自己的想法相激盪,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
「會」→「了解意思」→「能向別人說明」→「教會別人」